一、搞清概念,什么是行为?
行为一定是具体的,能看得见,听得到的。比如说,这有一台摄像机,有一台录音机,凡是能够拍摄下来的,凡是能够录下音来的,都是行为 。而很多家长在说自己孩子的时候,不是表述孩子的行为,而是带上自己评价的语言模式:“总是”、“一贯”、“一直”等。这样的语言,往往带有批评指责的意思,孩子通常是不爱听的。
二、弄清问题的归属
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,谁有不舒服的感觉、有情绪、有困扰,说明谁有问题。
1、当孩子有问题时,父母有协助的责任,协助孩子负起自行解决问题的责任。而不是把孩子的问题“揽”过来,代替孩子解决问题,把解决孩子的问题当成自己的责任。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,以为这就是对孩子的关爱,其实这只是父母在满足自己的需求。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不是以父母付出的多少来衡量,而是以孩子能接受到的多少来衡量。
2、当父母有问题时,应先看清问题的真相,再找出有效解决办法,而不能简单地把问题转嫁给孩子,把孩子推进“问题区”。当父母和孩子都在问题区时,父母首先得解决自己的问题,否则没有能力协助孩子解决问题。
三、亲子沟通的12个绊脚石
1、命令;2、威胁;3、教训;4、建议;5、说服;6、贴标签;
7、表扬;8、辱骂;9、分析;10、安慰;11、询问;12、转移。
这12种反应方式被称为亲子沟通的12大绊脚石,其中任何一种绊脚石都会阻碍了父母与孩子的沟通。
四、亲子沟通的小技巧
1、做开门人
(1)不明确表明意见的反应
“哦!”“嗯!”“我懂了。”“怎么样啦?”“真有意思。”“真的。”“还有吗?”……
(2)有效引导
“快讲给我听听。”“我很想详细地听听这件事。” “那你想怎样?” “听起来对这件事你有自己的看法。”“这件事看起来对你很重要。”“你好象很关心这件事。”“妈妈还想了解更多,你可不可以多谈一些?”……
2、积极聆听:
三个前提:真诚、接纳、同理心。
四、“你信息”的运用:
1、当孩子有问题时,要用“你信息”。这里的你信息,不含有属于父母的确切消息,而是仅仅反映或回馈孩子先前的信息,标明孩子的感受。即用“你”字开头的信息。
• 2、方法:反馈信息+标明感受
• 例:A、孩子:我太笨了,总记不住数学公式,我永远都没有办法记住那些公式。
• 父母:有些数学公式总是记不住,你觉得很沮丧。
• 孩子:是的。
• B、孩子:我明天不想参加玲玲的生日宴会。
• 父母:听起来好象你和玲玲闹得不愉快,是吗?
• 孩子:我讨厌她,如此而已,她不公平。
• 父母:你真的讨厌她,因为你觉得有点不公平。
• 孩子:是啊,她从来不玩我想玩的游戏。
• 3、当孩子有情绪,不想说话的时候,家长要平静自己的情绪,不要急。平静地告诉孩子:妈妈看到你不想说,没有关系,当你想对妈妈说的时候,你再过来,妈妈一定会认真听你说,我会等你。
• 我感觉到你……(很难过、伤心),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?
• 要是你想流泪你就流吧,我会在这里陪着你。你要是想一个人待着,就告诉我,我就“离开”。
• 当孩子处在情绪之中,不要去追问孩子。否则会让孩子感到你认为他错了,他会感觉到自己不被理解,不被接纳。
• 五、“我信息”的运用
1、当孩子的不可接受的行为影响到家长,家长有了情绪或问题,可能用“我信息”。即用“我”字开头的信息。
2、方法:包括三部分:
• (1)对不可接受行为的描述。
• (2)父母的感受(或父母体验到的感觉)。
• (3)这样的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切实具体的影响。
例:A、晚饭后,你想静下心来赶写一篇文章,你的孩子打开电视机看电视,声音开得很响,你无法集中思考。
父母:你把电视声音开得这么响,我感到很烦躁,因为电视的声音让我无法集中精力写文章。
B、孩子早上出门时说好一放学就回家,可是放学后一个多小时了,孩子还没有回家,并且也没有给家里打电话。
父母:你放学后,没有及时回家,也没给家里打电话,我都急死了,因为我特别担心你的安全,也没办法做事情。
3、在“我”信息中,我们只是描述孩子不可接受的行为,他做的什么事情干扰了你,而不是你对孩子的行为下的判断。(具体)
在描述时要简洁,清楚,不要拖泥带水。(简洁)
在描述的时候,父母要心平气和,尽量不要带责难的情绪。因为带情绪就无法表达“我讯息”。所有的情绪会盖过一切,会让“我讯息”变成“你讯息”。因为你的情绪本身就是“你讯息”,特别是愤怒的我讯息就是“你讯息”。(平静)
当你发出一个完整的包含三部分的“我讯息”时,你就把你的全部情况都告诉了孩子;不仅指出他给你造成问题的行为,而且还有你对这一行为的感受,同样重要的还有这些行为将会或者已经给你带来的影响。
|